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聚焦

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满月,我们的信息还在“裸奔”吗

发布时间: 2021-12-03    作者:宁夏防静电砂浆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备受期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已经实施一个月了。我们的个人信息还在裸奔吗?

记者发现,关于买房的信息泄露、App过度收集信息、视频平台索要会员照片等问题还在我们身边。不少..认为,我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在不断完善,但隐私泄露很难在短时间内“急刹车”,进一步保护个人信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个人信息还在裸奔。

11月中旬以来,记者陆续接到三家不同装修公司的电话。对方喊出记者的姓氏,询问是否需要装修。通话中,对方报出了记者前段时间买的新房位置,其中一人甚至对户型了如指掌。

“你怎么知道我的信息?”记者问。

“公司只负责让我联系客户,其余不清楚。”对方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一个月,但记者调查发现,类似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仍时有发生。

根据国家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管理中心的数据,自11月1日以来,已发现44款应用不符合隐私,其中不乏多点、亚马逊购物等安装量超过1000万的热门应用。

“隐私不合规是指不将提供给第三方的个人信息匿名化,不明确告知用户所有申请的隐私权利,在未征得用户同意前收集个人信息的行为。”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

人们痛恨的大数据“杀戮”并没有消失。日前,记者尝试用不同手机同时在同一个平台店下单同样的三杯奶茶,发现未下单的手机收费比多次下单的手机低6元。

在消费者服务平台黑猫的投诉中,11月以来,出现了各种关于个人信息泄露的投诉:手机号码被泄露并随机发送、某平台授信后半小时内接到4个境外贷款诈骗电话、从未注册App发送的短信量、商家偷偷刷个人信息、视频平台索要会员个人照片等。

什么是“无畏”?

为保护公民隐私,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法律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作为保护个人信息的专门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已有一个多月,备受期待。为什么还是有很多平台机构线上线下无所畏惧?

——违法惯性一次改变不了。参与起草多部个人信息保护条例的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东认为,一些不法企业已经尝到了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搭建业务条线甚至直接出售个人信息的甜头。在数据驱动发展的逻辑下,企业不会主动“自我革命”。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旭辉表示,部分app的用户隐私协议仍“流于形式”,长达数页的用户隐私协议似乎不够详细。但由于字体小,技术术语多,很多用户难以准确理解,导致“默认”同意,为个人信息泄露埋下了隐患。

——执法过程中仍有模糊不清的地方。记者发现,从用户角度来看,很多用户难以确定必要信息和敏感信息,给App肆无忌惮收集用户隐私留下了可乘之机。从企业角度来看,陈旭辉表示,一些合作企业有数据互联的需求,但他们的数据共享通常是在业务闭环中进行的。这些数据是否经过合规脱敏往往不被公众感知,容易给监管部门的监管和执行带来困难。

——法律法规仍需完善。左晓东认为,虽然我国在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的立法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相比,在数据采集、处理、流转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细化规定,尤其是在公共机构保护个人信息方面,使法律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文章来源于人民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宁夏防静电砂浆的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