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ICP备2021002554号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聚焦

十年进舱千余次!揭秘飞天背后的“yu宙级试驾员”

发布时间: 2021-11-09    作者:宁夏瓷砖胶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北京时间2021年11月8日1时16分,经过约6.5小时的舱外活动,神舟13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安全返回中国空间站天河核心舱,舱外活动圆满成功。

这是空间站阶段航天员的第三次出舱活动,也是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的..出舱活动,更是中国航天史上..有女航天员参与的出舱活动,引起了全国的关注。

鲜为人知的是,在宇航员在天空中做出的每一个动作和细节背后,都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器工程师团队在地面进行的数百次模拟和演练。这个团队是.接近宇航员的模拟器,也被称为“宇宙试驾员”。

宇航员的身体是双的

载人航天事关生命。从神舟载人飞船的设计生产到发射返回,飞船工程师团队一直是飞船.亲密的伙伴。

事实上,自从神舟载人飞船模型开发以来,一个特殊的飞船工程师团队就诞生了。航天器工程师不是一个单一的岗位,往往由神舟团队中的系统总设计师、电气总设计师、机械总设计师担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载人飞船系统总副主任设计师高旭告诉记者,飞船内各种复杂的操作平台和接口,宇航员自己是无法探索的,也无法通过冷纸教程来学习。这时,飞船工程师成了飞船和宇航员之间.生动的桥梁。

他说,飞船工程师把自己当成宇航员的“身体替身”,在模型地面测试时代为宇航员进行各种测试,以检查仪器显示、手动操作、故障排除等方面是否符合要求。

“作为航天产品的设计者和改进者,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一个细节,了解航天器上的每一个部件和测试中的每一个手动控制指令。”高旭说。

测试航天器模型是常规工作,但对于航天器工程师来说,在进入舱内时,往往需要转换角色,以宇航员的身份操作航天器。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载人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明·张鹏将这一过程比作试驾。无论这辆车好不好,都需要你一次次的尝试、提问、调整和改进,帮助宇航员了解和熟悉飞船的“气质”,确保每一艘“生命之舟”都能安全往返。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与飞船互动时,它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我们与它紧密相连。”张明·彭表示,“为了满足人机工程学的设计要求,让航天员更好地工作,我们需要将设计师的角色转变为用户的角色,找出航天器产品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设计团队,进一步优化产品设计。”

十年间超过1000次

从2011年至今,在过去的十年里,飞船工程师团队保证了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三号六个型号的发射任务零失误,进入舱内的次数超过千次。

“载人航天启动以来,面对大量技术空白,载人航天研发团队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瞄准自主突破技术,一步一个脚印,自主突破掌握载人航天核心关键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张柏楠说。

2011年博士毕业的高旭,从神舟九号开始就扎根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模型总体岗位,同时担任航天器工程师。在每个人眼里,他都渴望工作。

“飞船工程师团队,以及整个神舟团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战斗力。载人飞船有14个子系统和600多套设备。面对如此复杂的系统,我们总是像一个紧密团结的木桶。没有人退缩,只有向前冲,推动事情向前。”高旭说。

为了配合试验进度,飞船工程师任长伟已经在舱内待了十几个小时。那段时间,除了电子辐射,他还要面对机舱噪音和设备发热带来的不适。

在神舟飞船里的所有模型之后,目前负责神舟载人飞船产品保障的陈同祥,看到年轻人的成长非常欣慰,但也为这些通过经验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感到心疼。

她告诉记者,“这些年轻人都很真诚,很真诚。他们可以无所不能,少睡少休息,只为成功。”

“我们每个人的工作都直接关系到宇航员的生命安全。没有类似的选择。我们都在追求..!”任伟说。

“这个年轻人能扛东西”

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在空间站建设阶段,将发射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五号共四艘载人飞船,与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实现航天员及物品往返于天地之间的运输任务。

在这个决战的关键阶段,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神舟十三号发射成功,神舟十四号待命。随着“滚动发射”模式的逐步建立,航天器工程师的工作压力成倍增加,但他们始终乐观面对每一次任务挑战。

2020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90后的肖学弟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迅速承担起航天器工程师的重任。

载人飞船操作复杂,每项任务往往是几百个手动指令和几百个操作动作的组合,指令发布要求极其苛刻,.小指令间隔5秒,每一个指令都必须准确无误,没有犹豫或大意的余地。

肖学弟在经历了一年普通人无法应对的严苛操作后,成为了一名“老兵”。就在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完成飞行控制任务后,肖学弟马不停蹄地赶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载人航天的舞台上,她从蹒跚学步走向了坚实的一步。

“确保任务圆满成功的秘诀是,进入舱内前仔细查看航天器的操作指南,并在细则上留下密密麻麻的痕迹,确保进入舱内后的启动和操作万无一失。”萧学弟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器飞行控制负责人杨海峰在提到这些年轻的航天器工程师时被感动了:“这份光荣的兼职工作伴随着堆积如山的沉重责任。那些.近在85后和90后加入太空团队的人可以做事情。”

他仍然记得神舟八号即将发射的那一天。当天凌晨5点,距离火箭发射只有3个小时,他和同事们通过发射塔上的连接踏板爬进机舱,进行.终状态设定和检查。

“几十米的高度,火箭装满了几百吨易燃推进剂,连接板左右两侧的巨大缝隙……”杨海峰用了几个关键词来描述这一场景。“当时,我的心跳得很厉害,激动而自豪!不,因为整个团队都在保护你,和你一起度过任何危险的时刻。”

在他看来,能够投身载人航天重大工程,亲自改进这些伴随宇航员上天的航天器的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这是一份历史性的工作,也是我们作为一名航天器工程师.大的荣耀。”杨海峰说。

(——文章来源于中国青年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宁夏瓷砖胶的小编删除)